金骏眉其实算不上传统意义的正山小种红茶
“平地长好花,高山出好茶”,桐木关正山小种也是一样的道理。从武夷山市区进山,过星村,一路往北,到桐木关有70多公里。皮坑是从武夷山风景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必经关卡,不对游客开放,也是正山小种原产地范畴的最南端。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的《原产地保护标记管理规定》,正山小种的原产地范围东至麻栗,西至挂墩,南至皮坑、古王坑,北至桐木关,占地50平方公里。
这个区域山高谷深,海拔在1200米至1500米,年均气温18摄氏度,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以上,相对湿度80%~85%,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仅为0.026%,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,雾日多达100天以上,气温低,日照短,霜期长,昼夜温差大。这些都构成了这里的小叶种茶独特的生长环境。
正山小种,是对这个地区的小种茶的一种特指。根据《中国茶经》的记载,“正山”表明是真正的“高山茶地区所产”之意,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,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称外山。
桐木关地区制作小种红茶的历史悠久,正山小种也成为这种有独特烟熏味的红茶的代名词,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1567至1610年,被认为是世界红茶的始祖。
在桐木村,你会发现一幢幢木质结构、阁楼造型、错落有致的连排房屋,或伫立在村落之中,或隐映于茶山之间,这便是“青楼”,据说是因刚摘下“小种”最初形态的青茶,被保存在这里,而被当地人俗称为“青楼”。
在桐木村的江墩自然村,茶农们仍采用古老的 “青楼”制作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红茶。
“我们村38户人,基本家家户户都做茶,村里一共有三座青楼。我们骏德现在用的青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。”6日,武夷山市(桐木)骏德茶厂生产总监梁添梦介绍说,桐木在做茶季节时雨水较多,晴天较少,所以一般都在“青楼”内加温萎凋。”
梁家的青楼是一幢四层结构的土木结构楼,底层用大石头磊砌成了柴灶,堆满了松木柴,二层是烘干房,利用热气上走的原理,将发酵好的茶叶在这里烘干。在二层的地面上有条砖铺成了一道U形的烟道,条砖之间留有缝隙,这样底层烧火时,热气和火苗即可从此缝隙进入二层的隔热层,既便于迅速升温,也便于控制整个青楼的温度。不过在熏焙时,也会利用二层的吊架。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,放进“青楼”的二层的吊架上,在灶膛烧松柴明火,让热气导入“青楼”底层,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,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。烘干的茶叶经筛分拣去粗大叶片,粗老茶梗后,再置于焙笼上,再用松柴烘焙,以增进小种红茶特殊的香味。
精制加工后的熏焙是正山小种“松烟香”最后一道熏制工序。成品的烟熏正山小种红茶要求更加浓醇持久的松香味(桂圆干香味),因此在最后干燥烘焙过程中要增加松香熏工序。
经复熏焙的正山小种红茶有一般浓醇的松香味(桂圆干味),外形条索乌黑油润。正山小种红茶冲泡出来的茶汤色如红葡萄酒,有明显的桂圆香,滋味极其甘醇,这是其它地方所产红茶所没有的。这种香不但是闻着香,冲泡前两泡也会有香,不过这种香不能过,你能明显体会到这香气被你吞入喉中,即使是茶汤凉了,这种香在入喉时还在。
如果说金骏眉在国内无人不晓,那正山小种则是在国外无人不知。
1610年,正山小种红茶经由荷兰人运到欧洲。真正让正山小种扬名于欧洲的是,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,陪嫁的是几箱正山小种红茶。从此,正山小种便在英国皇室、上流社会流行开来。所以在中国人遗忘了这个被造物所钟爱、隐匿于群山间的世外桃源时,许多外国人却知晓这个村落的名字,因为他们早餐、下午茶的那一杯最重要的饮品便来自这里。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正山小种在国内是没有市场的,全部销往国外。直到2005年,金骏眉的火热才使得正山小种红茶的名字被国人所热衷起来。
“但是,近年来,由于植被保护等原因,可以使用松枝越来越少,人工的价格、原料松木都在不断涨价。今年松木1立方米卖到了1200元左右,我们算过,平均做1000斤干,要用8000多斤松木。传统小种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。做传统正山小种的厂家越来越少了。”梁添梦说道,我们相信坚持传统才能走得更远。我们厂每年坚持做大约1万斤的传统正山小种,而包括金、银骏眉在内的无烟工艺红茶产量还不到总量的10%。
骏德茶厂梁骏德表示,市场热捧金骏眉只是一种现象,更多的还是对红茶始祖正山小种精湛制作技艺和优良品质的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