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门红茶里的“祁门香”
如果说,正山小种是中国红茶的鼻祖,那么,祁门红茶则是中国红茶的后起之秀。“清花果香”是祁门红茶的韵味,独特的“祁门香”使其与印度大吉岭茶、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,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。
5月26日一早,为了探寻这一独特的香气,“红茶世界茶乡行”采风组前往祁门红茶的主产区——安徽祁门县,试图从历史的痕迹中“窥视”祁门红茶的奥秘。
似花、似果、似蜜的“祁门香”
何谓“祁红”?国家标准定义是“具有祁门香的工夫红茶”。产区包括安徽的祁门县、东至县、石台县、贵池县、黟县等,历史上还包括江西省浮梁县。
据祁门县的老茶师介绍,祁门、东至、石台三县交界的西黄山地域是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,优质的祁门红茶不产于高山,也非河谷沙洲,而是透水性好的黄棕壤中山区,土质肥沃程度一般,但由其产出的祁门红茶的香气既有绿茶的清花香,又有水果成熟时的甜香。
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,锋苗秀丽,色泽乌润(俗称“宝光”);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,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(号称“祁门香”),馥郁持久;汤色红艳明亮,滋味甘鲜醇厚,叶底(泡过的茶渣)红亮。
据史料记载,清代光绪以前,安徽并不生产红茶,而是盛产绿茶,制法与六安茶相仿,故曾有“安绿”之称。光绪元年(1875年),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,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,因羡福建红茶(闽红)畅销利厚,想就地试产红茶,于是在至德县(今池州市东至县)尧渡街设立红茶庄,仿效闽红制法,获得成功,次年到祁门县的历口、闪里设立分茶庄,始制祁红成功。
与此同时,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“绿改红”,设立“日顺茶厂”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,并取名“胡日顺”,从此“祁红”不断扩大生产,形成了中国的重要红茶产区。
生产时间比福建红茶迟两个月
在本次的茶区行采风过程中,我们参观了祁门红茶的精制厂。在细毫纷飞的厂房里,忙碌的茶师们在频繁、反复地抖动着不同规格的竹筛,为何如此复杂?
据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义旺茶厂陈义根介绍,抖筛是精制祁门工夫红茶的一道工序。祁红的制作、加工工艺精湛繁复,除了萎凋、揉捻、发酵、烘干四道初制工序外,还包括补火、毛抖、紧门抖、分筛、撩筛、切断、风选、拣剔、拼配、复火、勻堆、装箱、刷唛等十三种精制工序,为的就是保证祁红的质量。
事实上,除了工艺上的不同,从制作时间上看,祁门红茶要比我省红茶晚得多。如,我省的红茶制作期多集中在3月底至5月底,而祁门红茶的制作期却是从5月底持续到9月份。
“祁红现采现制,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,特级祁红以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为主。顶级(国礼级)的祁门红茶要6月底才出来,而且量十分少。降一级的祁门红茶7月以后才陆续出来。”陈义根介绍说。
相关链接:祁门红茶发展模式的探讨
回顾祁门红茶的发展史,曾历经三度兴衰。一兴是其诞生后至上世纪20年代,祁红获世界大奖,畅销欧美,国人为之一震,并成立了“模范种茶场”;一衰是1926-1929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口岸变迁,出口受阻,改良场兴衰无常。
二兴是1930年后世界金融危机,各产茶国产量减少,导致祁红紧俏,价格上涨;二衰是抗日战争爆发,商路断绝,茶贱伤农,茶号顿减。
三兴是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,国家成立了安徽省祁门茶厂,为出口创汇需要,祁红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三衰是上世纪90年代,外贸体制改革,茶叶实行收购、出口双轨制,国内茶叶市场竞争加剧,国有老企业负债累累,于2005年改制、拍卖,祁门红茶产业发展再次步入低谷。
回顾当下,截至目前,祁门的茶园面积已经突破14万亩。全县祁门红茶精制加工企业达21家,年精加工能力达1万余吨。
目前,祁门红茶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,但与自身资源禀赋、生态优势、品牌影响相比,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。如,全县现有茶园大多面积小、基础差,茶树良种普及率不高,平均亩产不足35公斤,远低于全国60公斤的平均水平;企业弱小,品牌多杂;市场不畅,开拓滞后。
面对这些问题,祁门将以全力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强县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为契机,抓好生态茶园建设,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;做好龙头企业培育,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;实施品牌提升战略,努力开拓茶叶销售市场;强化环境服务,确保祁门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