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茶历史发展与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历史渊源
之前中国国内红茶产区不饮红茶的现象,表明红茶是传统完全外销的茶叶,红茶的海外需求决定着红茶的生产.随着红茶的海外需求逐步上升,武夷红茶的生产也逐渐扩大,它先从桐木核心区向外围,从正山向外山,从周边县市向省内,从福建省内向省外扩散.国内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国内红茶的发展,看世界红茶历史(Black tea history)发展,只需看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进出口历史渊源即可一览全局.
1.17世纪武夷红茶都在武夷山桐木村正山范围生产
红茶初期的海外需求,由于价格昂贵数量是比较少的.虽然荷兰人1610年就把它带到欧洲,基本上是把武夷茶BOHEA当作稀有珍品,数量很少,直到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晋献凯瑟琳皇后才两磅的武夷红茶,可见其稀少的程度.据有关资料载:英国在1664-1684年20年间共进口红茶5697磅,平均每年仅进口271磅.17世纪最后一个五年的平均进口是11428.2磅,据推算在17世纪末荷英二国年进口武夷红茶的数量约为3万磅(225担).
正山小种红茶的中心产区约600平方公里,估其最大产量约5000-6000担,其核心区桐木村的最大产量约3000-4000担.武夷山该地区的生产足以满足17世纪末海外对红茶的需求,因此17世纪出口的红茶应都是桐木关正山范围生产的,即在17世纪正山小种红茶尚未向外扩大生产范围.
2.18世纪武夷红茶开始向周边县市,乃至全省扩大.
在17世纪末红茶消费的最大国家英国其独特的"下午茶"英国茶文化开始流行,普通人饮用红茶越来越多,红茶的消费直线上升,供不应求,特别是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后,外国船舶可以直接靠泊厦门港进行红茶贸易,极大方便了中国红茶的外销.据有关资料统计:18世纪前50年间,英国平均年进口红茶873973.31磅(6556担)是上世纪末最后五年平均进口的76倍,加上另一红茶贸易大国荷兰也有与此相当的进口量,显然这种销售量,在桐木关正山范围已经超出了它的最大生产量,其中相当部分都是周边仿制的武夷红茶,如在1706年写的“安溪茶歌”中便出现了仿制的紫毫白毫红茶和外销的盛况.在崇安县令刘靖的“片刻余闲集”就提到邵武、江西广信在武夷山星村私售仿制桐木土名“乌茶(black tea)”的 “江西乌”红茶.
18世纪的后50年红茶的销售仍是急剧上升,英国在1792年进口红茶156000担,占当年华红茶出口的85%,由此推算,1792年红茶的出口约为18.35万担.武夷红茶的生产范围已经从武夷山桐木关正山范围扩大到全省各地.在整个18世纪尚未出现福建以外省份生产的红茶,武夷红茶(BOHEA TEA)成了中国红茶的总称.于此同时,中英茶叶贸易引发了英国白银短缺问题,英国人用毒品鸦片回流中国的白银.
3.19世纪武夷红茶从省内向省外、国外扩散。
19世纪红茶的外销继续大幅上升,是中国红茶外销的鼎盛时期.据有关资料统计:1886年红茶的出口达165万担是中国红茶出口的最高年份.福建红茶的最高出口在1880年也达635072担,仅福建的红茶生产已经远不能满足出口需要.有关资料显示:19世纪初的清道光年间各省的红茶纷纷出现,如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等省的红茶都是这期间出现的.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认为:“至于福建红茶向外传播则可能是由崇安(今武夷山)开始的,其传播的主要路线,可能是先由崇安传到江西铅山河口镇,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(过去义宁州的治所)后又传到景德镇(过去的浮梁县),后来又由景德镇传到安徽的东至(指现在东至县县境内的原至德县境),最后才传到祁门”.后来红茶品种不断增多,在安徽的“祁红”外,增添了云南“滇红”,福建“闽红”,湖北“宣红”,江西“宁红”,湖南“湖红”,广东“英红”,浙江“越红”,江苏“苏红”等.因此从红茶制作技术传播路线来看,国内各大红茶区的红茶制作技术都源于武夷山.
福建红茶的生产也几乎遍及全省.特别“五口通商”后,闽茶由福州取捷径出口,更促进了茶叶生产,清代丁绍仪所著《东瀛识略》载:“茶固闽产,然祗建阳崇安数邑,自咸丰(1851-1861)初,请由闽茶出运,茶利益溥,福、延、建、邵诸郡种植殆遍.”在19世纪60年代在闽东出现工夫红茶.
19世纪在红茶发展史中最重大的事件是印度在1834年开始试种茶,1839年印度红茶在伦敦上市,然而需要指出的是,当时印度并不清楚茶叶进行发酵处理的技术,甚至于绿茶和红茶是同一种植物在当时西方并不了解.英国东印度公司曾指派植物学家罗伯特.福琼(Rorbert.Fortune1813-1880),于1848年第二次到武夷山,他窃取了红茶的制作技术,带着茶苗和茶种及8名制茶工人到了印度,极大地促进了印度茶叶种植业的发展.仅60年时间,在1900年印度红茶便把华茶垄断世界市场的地位取而代之,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.嗣后斯里兰卡在19世纪70年代,印度尼西亚则在1827年,最后肯尼亚在1924年开始种茶.
综上所述,武夷红茶是出现在1567-1610年之间的海外贸易兴盛时期,它一出现很快便传到海外,随着海外需求的扩大,武夷红茶的生产由正山传至周边各县市乃至全省,到19世纪,红茶生产扩散至周边省份乃至国外.由此可以认为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无疑是中国最早的红茶,也是最早输出国外的红茶,武夷山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.
4.关于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名称的演变
正山小种红茶在近400年的历史中,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.在它出现之初,当地是以“乌茶(black tea)”名之,传至国外则由于各国按中国对茶的发音称“CHA”.后则称小种茶,这时出现的小种茶是指红茶,与现时武夷岩茶中的小种茶代表乌龙茶的一个品种是不同的.小种红茶名称的出现依《清代通史》的记载当在1640年传入英国之前.1689年英国人首次直接从厦门港进口小种红茶,开始依厦门口音称茶为TEA,然后称产之于武夷山的小种红茶为BOHEA TEA.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起源于1692年.
18世纪初,在安溪出现仿制的武夷红茶,武夷山当地也出现邵武、江西广信等地仿制桐木乌茶的江西乌茶.为区别正宗的乌茶和仿制的江西乌茶,开始有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和外山小种红茶之称.然而这些仿制的红茶和武夷山及武夷山周边生产的红茶均以“武夷红茶”之名出口,因此在18世纪的武夷红茶,实际上成了福建省外销的红茶的代称.由于除福建省以外,其它省在18世纪尚未出现红茶,武夷红茶在18世纪甚至成了中国红茶的总称.
19世纪初,由于国外对红茶的需求急剧扩大,全福建生产的红茶也难以满足外销的需要,清道光年间以后外省如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继而安徽等等红茶产区纷纷出现,武夷红茶在中国红茶中的比重不断降低,而地位则不断滑落,逐步又回到为区域性红茶的名称.19世纪60年代,闽东工夫红茶出现,又改变了全省唯有武夷红茶的局面,武夷红茶名称在外销中渐渐不再使用,桐木产的红茶则单独称“正山小种”.1853年后福州港开始出口茶叶,正山小种即全部经福州港外销出口.因正山小种由松材薰焙过,福州地方口音对松明发Le的音,以松材薰焙过则发Le Xun的音,称产于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为Le Xun小种红茶.闽东工夫红茶出现后,国外为区别福建红茶,开始以福州地方口音称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为Lapsang Souchong, Lapsang即为Le Xun的谐音.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出现于1878年.至今为止,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出口一直都使用Lapsang Souchong或 LAPSANG BLACKTEA名称.
英国为了彻底拜托对中国红茶的依赖,1849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派罗伯特福均(Robert Fortune)来到武夷山桐木关聘请了8名武夷山桐木关的制茶师傅,1851年3月把偷到的桐木关小叶种茶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,引种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获得成功,英国殖民地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,而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乃至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自1887年起逐渐衰落,而后的民国战乱,日本侵华战争,海关口岸全部封闭,中国红茶出口濒临灭绝.
有关于中国红茶历史的相关内容:
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(Lapsang Souchong black tea)
中国的武夷山红茶与林则徐禁毒鸦片战争
安徽祁门红茶(Keemun Black Tea)
绿金:茶叶帝国(Green Gold:the Empire of Tea) - 中国茶叶与大英帝国
清代末期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由盛转衰